许多考生在结构化面试中,都要面临综合分析类题目的考查。这种题目,或者观点类题目,或者现象类题目,均需要考生或者举例论述,或者透过现象看本质。许多的观点或现象,考生并非不懂,但总是觉得自身缺少积累,意思明白,却总是感觉说出来的话差了点一针见血、一步到位的感觉。
谈到积累,许多考生都会问,有没有什么速成的办法,能够让我们在短期内丰富知识呢?我要说,请大家千万不要总是寄希望于“速成”,总是想什么“快餐”,快餐都是没营养的。“书山有路勤为径”,这句再浅显不过的道理,却总是被考生们无视。别人花几年的时间慢慢积累下来的知识,怎么可能让你花几天的时间全部掌握呢?
当然,这些积累,除了长期的语言文化熏陶和知识积淀之外,还有的就是我国的国情。许多考生也想掌握这些信息,却发现一些所谓的“解读报告”,看了等于没看,说了等于没说。其实,我们的国家就那么大,国内的那些事儿,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复杂。下面,仅就我国的经济问题做简要介绍。
我国是第一人口大国,人力资源丰富。但基层一方面存在用工荒,另外一方面又存在就业难。现有的工作岗位对技术有一定要求,许多纯粹出卖劳动力的工人无法胜任,就导致了双向的矛盾。我们国民和国家都或多或少缺少对技术工人群体的尊重和认可,因而会出现人才断层的现象。而加上正是由于人口丰富,导致许多企业觉得“你不干,有的是人干”,随之压低工人的工资。结果就导致工人工资低,人员流动性较大,即使给你工作的人,由于缺少归属感和保障,责任心、积极性欠缺,不能全身心投入,进而导致企业缺乏创新,进而缺乏品牌和国际竞争力。企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细胞,它缺少了技术支援,就缺少了创造力,就导致我们的制造业存在核心缺陷。国民经济的发展,自然受限。而我们的制造业,这一由国外经验证明的、本应是国家经济支柱的领域,也就存在分配布局不合理、发展缺少核心技术支持的问题了。
所以,要解决我国的经济问题,就要重视基层人才培养,提高工人待遇。有了人,就有了创新,就有了品牌,就有了竞争力,就有了繁荣,就有了制造业的全面立体发展,就有了从核心高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,到基层技术工人的全面就业岗位和渠道。制造业发展好了,国民经济核心竞争力自然提升,我们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根本转变。
所说的内容看似不多,但其实这就是我国经济的现状和国情,要做到灵活运用,就需要各位考生多多领悟,多多思考了。